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
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
的温度立法及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致使食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
我国食品物流供应链被定位为“昂贵,易耗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这为我国食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创造了不
利因素,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
我国食品冷链在仓储方面主要存在冷库
结构不合理,布局分散,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冷藏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原有设备陈旧,现新有设备成本高,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同时
无法给易腐食品流通提供低温保障。国内冷链物流技术更需要提高,目前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投入有限,冷藏物流供应连的管理和操作
人员严重缺乏,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急需建立。
据了解,在我国由于保鲜技术落后,加之
在易腐品低温仓储以及冷藏运输环节没有做到全程的冷链物流,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在普通卡车运输,致使每
年有100万吨的水果腐烂变质或贬值处理,捕捞的鱼类每年约有40万吨左右烂掉。有关估计,我国易腐食品的损耗和浪费每年高达上亿元
。另外每年约有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坏,总量每年达上亿吨,价值约为750亿元。我国目前的冷库
总容量为8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其中
也有蔬菜和果品的冷藏,而且大多数的冷库经营都是个体企业,冷库的类型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各类食品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因此个体经营的冷库并不能满足各种食品对温度的要求。就目前来讲冷库建设成本资金投入很大,现在建一个中型冷库的成本就得
2000多万。制冷快报记者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曾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并从国外引进了一
批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但由于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引进的设备不适应国情,
利用率不高,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使产品的成本相对过高。
我国食品冷链在运输方面主要存在
低温运输设备不足,技术落后,管理松散,成本高的问题。公路低温运输方面目前我国在有保温车辆约有3万多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
,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我国冷藏车占货运汽车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0.8%-1%,英国为2.5%-2.8%,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
2%-3%。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而我国冷藏运输占比例约为20%。一般大型企业拥有一定的冷藏车辆,而大多数冷
藏车都是个体经营,其经营方式比较松散,应用配设温度记录仪与智能调温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来保证商品品质的更是少之又少。冷藏运
输车辆一般的成本都是一般普通车辆的2-3倍。铁路冷藏运输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全国总运行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
%,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
相比之下,国外冷链物流的
发展较为成熟,不少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在运输的过程中,全部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并配以先进的管理信息
技术,建立了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使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的完
好率都得到极大提高。
转载本文章,请保留本文章版权,注明:转载自厦门立亚冷库 [ http://www.fjliya.com/ ] |